中国通航公司在津开展空中救援演练 建设空中应急救援的“国家队”

2月19日,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在天津滨海新区塘沽直升机场开展海上应急救援演练。国家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孙华山现场观看演练,并对中国通航公司塘沽直升机场进行了实地调研。



本次演练包括海上医疗紧急救援飞行、受限区域救助受困人员和展示直升机机动性能3个场景。在场景一中,海上作业平台的一名员工意外受伤,中国通航公司立即实施了医疗紧急救援飞行。在场景二中,一名作业人员被困狭小受限区域,飞行机组在评估地形影响后,采取单轮着陆的方式救助被困人员。在场景三中,S76直升机完成了现场侧飞、倒飞和低空增速等性能展示动作。

孙华山对中国通航公司在演练中展现的快速响应能力和海上特殊作业飞行能力表示肯定,中国通航公司要担负好“国家队”使命,改进存量,提高增量,把空中应急救援做大做强;国家应急管理部将与通航企业全面深入合作,在救援力量调配、技术支持、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探索合作方式;应急救援的各方力量要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增强快速响应能力和复杂条件下的救援能力,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提升“中国应急”的国家形象。

演练结束后,中国通航公司召开座谈会。国家应急管理部、天津市政府、中国民航大学以及通航企业的代表围绕空中应急救援主题进行了探讨。中国航材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晓明对中国通航公司的发展情况、经验技术和未来规划作了介绍,中航材集团将把应急救援作为通用航空板块的发展重点,加快应急响应,扩展任务执行,强化资源协调,加强通信保障,完善信息互通,打造国内航空救援领军企业。

据悉,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于2017年12月并入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飞行作业区域涵盖沙漠、戈壁、高纬度寒带和海域。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连续安全作业飞行33年。
附:
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通用航空作业的专业性公司,国内最早的甲类通用航空企业,国内最早通过CCAR-91部和CCAR-135部运行合格审定的通用航空企业。
公司前身可以直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军委民航局航空农林队。1966年民航第二飞行总队成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航空摄影、航空遥感、航空物探、航空调查、农林服务、抢险救灾等通用飞行作业。1982年按照“民航一定要企业化”的指示精神,民航第二飞行总队整建制改为“中国民航工业航空服务公司”。1989年更名为“中国通用航空公司”,成为当时高中低空机型最全的通航企业。1998年,与东航集团联合重组,实行专业飞行与运输飞行分离,通航板块在天津成立“东方通用航空公司”。2017年底,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通航产业亟待发展的大背景下,在国资委和民航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公司整体划转到矢志发展通航产业的中国航空器材集团旗下。2018年12月,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公司重新更名为中国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运行能力涵盖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两大领域。经营范围涵盖海上、陆上各种环境及特殊作业项目。飞行作业区域涵盖沙漠、戈壁、高纬度寒带、海域、高原,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具备独立完成境内外各种环境下的通用航空飞行作业的能力。
公司总部设在天津。下辖航空摄影1个子公司和蓬莱、加格达奇、舟山、青岛4个分公司。在天津塘沽拥有自有机场,在新疆乌鲁木齐等地设有常年固定作业基地。
公司目前在册飞机8种机型18架,其中S92机型1架、S76机型6架、BELL212机型2架、SKB200机型2架、AW109机型2架,SKB350机型1架。同时托管AC311机型1架,AC313机型2架,合作运行AC313机型1架。
多年发展历程中,公司开创国内多个通航作业先河。20世纪50年代航空探矿,60年代航空摄影、航空护林,70年代海上石油服务,90年代城市医疗救援、海上搜救、引港飞行、高海拔森林灭火等。我们还为南极科考BT-67固定翼飞机提供技术支持,为行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作为国有通用航空企业,公司始终将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作为企业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
2008年汶川地震,派出6架直升机和1架固定翼参与地震救灾。凭借机型优势和技术优势,成为民航企业中唯一一家承担运送雷管、炸药任务,承担震后核工业基地灾情勘察任务的民用直升机,承担了灾区近1/3的空中运输任务。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甘肃定西地震,均为最先进入灾区执行救灾任务的民用直升机。2009年使用直升机在黄河壶口水域内援救科考人员。2013年使用直升机协助大兴安岭地区公安局抓获持枪抢劫嫌疑人。
2016年以来,一系列通航产业重大政策性利好频繁颁布,吹响了新时代通航事业发展的新号角。作为历史最悠久、作业能力最完备的通用航空企业,公司密切关注低空开放、机场建设、军民融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等政策引领给通用航空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国内通航发展寄予厚望。
中国通航公司愿与行业内外致力于通用航空事业的政府、企业或个人一道,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与交流,不忘初心、携手共赢,共同促进中国通用航空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