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天津实践】发挥智谷优势 释放津南活力——津南区加快“天津智谷”建设发展

天津日报
关注
津南区与阿里云开展了多方合作,让“天津智谷”建设迸发新的活力 李国正 摄
洪泥河、月牙河、马厂减河、幸福河、双桥河……流经津南,汇入海河,一泓秋水向东奔涌。水,象征着智慧,象征着融合,象征着蓬勃发展的势能。
近年来,津南区乘着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东风,融合自身水韵智慧,加快发展智能科技产业,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在这片38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近百平方公里的智能科技产业发展高地──天津智谷正在加速形成。华录数据湖、华海清科、海尔互联工厂、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海棠众创大街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平台迅速崛起,成为了津南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标杆。
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得益于近年来津南区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创新思路进行招商引资,引进大批科技型企业入驻,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现代装备等产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拥有了这些“硬实力”的铺垫,“天津智谷”便应运而生。
据了解,“天津智谷”规划面积为95.6平方公里,涵盖海河教育园区、核心区延展地块巨葛庄以及6+5工业园区等。按功能分区为双港、葛沽、八里台、小站、海河科技园区五个产业片区。
坐落在“天津智谷”核心区的华录集团,2016年在国内率先提出数据湖概念,以国际领先的光磁融合、冷热融合的存储技术,引聚着技术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目前该集团正在洽谈的华为、京东 AI 、神州数码、网易等一大批高科技智能化项目,未来也将引领津南区人工智能相关产业迅猛发展。
企业数据中心采用基于光磁存储技术的城市数据湖概念,构筑了“以数据为中心”的新一代城市基础设施架构体系。该体系具有海量存储、绿色节能、信息安全、数据原生态的特点,规模将达到8000个机柜,储存信息总存储量达到10000PB的规模。津南数据中心正以城市数据湖为核心,建设大数据协同创新产业链,未来将打造成为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创新科技研发基地。
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相亮的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是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与地方政府及国内一流院校共建阿里巴巴集团区域性双创孵化基地的首次合作。
该中心依托津南区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等方面良好基础和政府政策支持,借助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人才、科研集聚优势,整合阿里巴巴集团在云计算、大数据、双创培训、企业培育等方面优质生态资源, 提供信息技术研发孵化和加速服务,服务范围覆盖天津市及华北地区。
基地负责人陈新龙说:“阿里巴巴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引领者,希望可以同津南区一起,发挥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通过创新中心的建设,真正帮助区内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普惠科技带来的红利,实现数字化转型。”一年来,该中心共吸引了50余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近100%。由中心培育的科技型企业,现已输送到津南各工业园区内,成为津南智能产业发展的“先锋军”。
走进月牙河畔雅润路旁的一排3层金色建筑,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一排排海棠树犹如金朝诗人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一诗中提到的“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那样,生机勃勃,朝气喜人。这里同样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海棠众创大街。
在海棠众创大街内,入驻的初创企业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创业环境和体贴到位的管理服务。阿里、腾讯、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巨头也将目光投掷于此,积极与这里的初创企业开展广告推介、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方面的合作。天津大学矩阵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刘磊磊告诉记者:“这里年轻人多,创业门类也五花八门。我们平时在一起工作,各自分享着创业经验,照亮了很多初创路上的盲区。每每有一个新的想法,大家都深有感触,或沉思、或讨论、或请教,这样的氛围太好了。”
据了解,海棠众创大街已有来自京津冀的100多家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科技型企业落户,创造了500多个就业岗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像华录数据湖、阿里云创新中心(津南)基地及海棠众创大街这样的以大数据、智能制造为主的智慧产业正在津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遍地开花。
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