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公园 她建的

1908年,津浦铁路(陈塘支线)始建。
1910年,陈塘庄成为天津开往德州的津浦铁路首站。
1939年,陈塘支线被日本人拆除。
1957年,开始重建陈塘支线铁路。
……
在天津市河西区的绿道公园,曾经的陈塘支线铁路轨道被重新设计,改造成为生态、大绿、低碳、慢行、休憩的城市绿道慢行系统,而天津厚重的工业史、铁道史被刻写在慢行道边,让人们在冬日的夕阳中,品味天津辉煌的近代史。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废弃工业铁路,往往无人问津。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周华春却利用废弃铁路因地制宜,带领团队将它改造为一座全新的城市绿道公园。荒弃的铁路线摇身变成生态人行通道,丰富的绿植打造出林荫下漫步的景致,不仅大大改善了河道及周边水环境,也为市民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绿道公园项目从2013年就开始规划,是依托市区的陈塘支线来进行的。今年做的是其中的一段,但整体设计和实施效果,比当时的规划有了质的飞跃,更贴近时代的潮流和老百姓的需求。”周华春如是说。
与施工现场的严谨作风相反,周华春说话温柔,更像一位温婉的邻家大姐。基于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周华春在业界颇有名气,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27年,她对专业的执著与认真显现无遗。
从解放南路到卫津南路,总长3.9公里,规划建设这个沿铁道的城市绿道公园,周华春的团队仅用了短短3个月的时间。“园林景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规划、绿化种植、给排水、电力照明、建筑结构等多专业设计团队人员的密切配合。这个项目要求10月1日前必须完工,我们今年夏天最热的时候都在施工现场。”作为一名专业园林景观设计师,通宵达旦拼项目、出差踏勘现场、汇报设计方案,已是周华春的常态。
让人们记住历史
依旧可以使用的铁路信号灯、用铁道枕木制成的休息凳、老式候车亭仿佛让人穿越回过去……而转身一看,爷爷奶奶们正对着屏幕打太极,智能设施的使用也给公园带入几分科技感。“这是一块历史悠久的老城区工业用地,空间场所饱含着几代人的成长记忆,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历程,虽然时代变迁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但其拥有的文化、历史、环境等肌理优势却是独一无二的,是城市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人文、情感空间。”周华春就项目规划建设背景娓娓道来。
“我喜欢研究近代史。天津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铁路的发祥地。随着上世纪50年代地方工业的蓬勃发展,天津相继建设了陈塘线、南曹线、李港线、津蓟线等百余条工业铁路。铁路沿线聚集着大量工厂、仓库和工人新村,陈塘支线是连接京沪铁路和西营门货场、陈塘庄货场的一条铁路线,鼎盛时期有10万产业工人临铁路工作和生活,铁路成为运送物资和通勤的‘黄金线’。”
铁路文化是城市绿道公园最大的特色,如何将其进行景观化表达是关键问题之一。“在‘陈塘记忆’节点,有铁路文化的集中展示,铁路元素小品和陈塘工业历史信息贯穿全线。”
打造城市绿道慢行系统
“说到规划建设这个项目的初衷,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美丽天津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绿道公园全线45.7公里,建成之后将是一个集大绿、自然、生态、休闲、康体于一体的城市绿肺,也是天津市第一个绿色慢行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华春说道,城市绿道规划充分利用了废弃支线铁路、沿线生态河道和现有绿地等资源,形成一条串联市内七区的“绿色项链”。
绿道沿线有数十种植物,大型灌木、乔木近千株。在现场踏勘中周华春发现,建设方提供的植物底图因年限久远,植物位置与实际有很大出入。如果请相关机构重新测绘植物底图,不仅时间长,而且费用高。为了让设计效果更好,把原有的植物更好融入公园,她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团队对3.9公里沿线所有绿植的位置一一核对、校准。
在这条城市绿廊中,有五个特色景观节点——智慧花园、浪漫轨迹、陈塘记忆、月台纪事、岁月印记。“我们对已建成的一段绿道进行了调研,发现休闲场地少、中间出入口少,造成使用率不高。在今年这个项目段的建设中,我们增设了休憩节点和出入口,方便和满足了附近居民的出入和休闲需求。”周华春说。
将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融入设计之中,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构建一处具有极高生态品质,兼具慢行、休憩、康体于一体的综合型市民休闲公园。“打造多功能复合型场所空间,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强调活动空间的共享及普惠,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周华春认为,以人为本才是园林设计最核心的意志。
保持对专业的敏感度
“只有在一线,才能始终保持对专业的敏感度。”自参加工作以来,周华春主持和设计完成了近300个项目,其中大型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级设计奖5项,市级奖项21个。
工作兢兢业业,善于钻研,始终把专业品质作为最高追求。身为领导,她巾帼不让须眉,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强化梯队建设,在项目中以干代练,带出了一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设计团队。“她对专业有着极高的要求,对勘察现场、沟通座谈、方案设计、汇报修改、施工图设计、现场服务、工程验收等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同事这样评价她。
每一次的轮回,都相伴着一个“绿色生态”梦想的实现。在迎全运城市综合整治工程中,周华春带领团队,参与主持设计多条入市道路景观提升工作,打造出了缤纷夺目的靓丽迎宾线。由于超负荷工作,腰痛、颈椎等职业病也相随而至,为了不耽误工作,周华春犯病时打上束腰、扎上颈套继续工作,正是在她的带动下,项目组全体成员夜以继日,高水平完成了设计任务,为圆满举办第十三届全运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向国内外宾客展示了生态大美新天津。
除此之外,周华春不断进行专业理论总结探索研究,《公园规划设计理念新探索——桓台少海公园规划设计》、《浅析地域文化在现代广场设计中的应用——西藏昌都澜沧江—天津广场规划》等多篇论文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并参加国际风景师联合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学术交流,展现出了天津设计师的风采。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希望为打造生态、大绿、自然的美丽新天津作出贡献。”周华春总结说。(撰文/焦钰涵 摄影/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