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天津制造 奋进坐标】一条河的工业史

天津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石地区,很快成为各厂的骨干力量,极大促进了三条石机器铸造的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公私合营后,政府投入资金对工厂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三条石的工厂大部分并入外厂、扩大生产,并搬迁到了天津市其他区域。

“1959年,三条石建设中国第一家工业题材的博物馆,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任敬说,博物馆包括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业变迁史主题陈列展览和“福聚兴机器厂旧址”复原陈列,通过这两个展览概括介绍三条石地区铸铁机器制造业形成、发展的历程。

20世纪30年代,三条石就成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机械制造及铸铁业的中心。

比商电灯:一盏灯点亮一座城

在海河之畔的意式风情区,有一处别致的院落。这座哥特式风格建筑,始建于1904年,这里曾是比商电车电灯公司办公楼旧址,而今是天津电力科技博物馆。

当时总部设在比利时的这家公司,投资兴建了天津第一条有轨电车路线,这里曾亮起的一盏盏灯也引领了这座城市能源发展的伟大变革。

1888年,天津德商世昌洋行为开办的绒毛加工厂安装了一台小型直流发电机,由原动机带动,一度供给附近的荷兰领事馆照明,从此揭开了天津用电的历史,使天津成为继上海之后中国第二个开始用电的城市。

天津,从此开启了130多年的电力能源发展之路。

如今,在博物馆一楼,仍然能看到当年比商天津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留下的账本。它同陈设的各种电力“老物件”一道,诉说着过去,映照着未来。

20世纪初,为适应近代城市成长的需要,各项基础设施开始发展,首先是电力。1904年,比利时通用银行财团获得了在天津经营电车电灯公司的专利权,第二年,在河北金家窑建成了发电厂,初建发电容量为1000千瓦,是当时天津最大的发电厂。

洋商为了推销电力,与清政府签订的合同中有“报效”慈禧的条款。据1904年11月6日的天津《大公报》报道,为迎接慈禧太后的万寿皇会,比商公司在老铁桥至贾家大桥架设电杆、线路,添设电灯,以照亮行人,这段电灯线路虽然不长,却让天津人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夜如白昼的情景。

比商公司为推广民用电专门成立了分销处,深入租界繁华地区的商号进行游说,为商铺免费安装电灯,晚间灯火阑珊,不少市民前去看热闹,天津民用电照明由被动逐渐成为竞相装设,城市由此亮起来。

“这台发电机是我们的镇馆之宝。” 在电力科技博物馆里,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博物馆综合管理专责张慧颖对记者说,这台发电机是日立110伏直流发电机,它反映了当时天津工业的发展水平。在这座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的博物馆里,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通过40多项科普互动项目、100多件电力“老物件”,展示了世界电力发展史和天津百年电力文化。

历经百年,天津的城市电力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张慧颖介绍,20世纪70年代,天津相继建成了110千伏环网,以及老君堂—白庙220千伏线路,实现了天津220千伏电网与华北电网互联,天津电网建设逐渐进入快车道。

近年来,天津电网加速向智能电网迈进。2011年,天津首座智能变电站──110千伏和畅路站投运,标志着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投运。智慧路灯、光伏路面、智慧公交车站、光伏座椅、无线充电汽车、智慧垃圾桶已经遍布城市里的每一个角落。

从第一盏电灯的点亮,到现在利用互联网支撑城市能源变革,100多年的发展,天津电力运用现代话语,讲述着新时代的精彩故事。

纱厂:百年前就是“时代弄潮儿”

12月15日,坐落于棉3创意街区的海河美术馆正式对外开放,首展主题《当代及未来》。当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国工业建筑群,与一幅幅当代绘画、雕塑、影像艺术的最新思潮相碰撞,一种独特的气质和美感在海河岸边蔓延开来。

9月初,当海河美术馆执行馆长李裕君来到棉三,一下子被这片包豪斯风格的建筑、厚重斑驳的砖墙、那种岁月的沧桑感迷住了。

“我们要在这片土地上,做最新潮、最前卫的事儿!”

撩开历史的帷幔,拂去岁月的尘埃。百余年前的此地,同样是领时代之潮流,这里集合了影响天津工业发展的两大纱厂。

20世纪初,天津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的试验基地,兴办实业的浪潮风起云涌。裕大、宝成纱厂在海河岸边拔地而起。

从建设开始,纱厂就走在了潮流的前端,邀请当时国内著名的建筑大师进行设计,兼具西洋与东洋的艺术风格。车间是砖红色的锯齿形屋顶,所有窗户都是从车间北侧起脊开窗,一天当中没有阳光直射,巧妙的设计,便于工人织布纺纱时操作。

影响天津工业发展的裕大和宝成两大纱厂,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棉纺三厂。

当时纱厂都是12小时工作制,宝成纱厂经理吴敬仪推行8小时工作制,早中夜三班倒,《大公报》称其“实开中国劳动界之创例”。

截至1921年,包括裕大和宝成在内,天津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六大纺纱厂相继建成,新型机器织布工厂布局形成。海河两岸成为纺织工业的聚集地。1912—1928年间,天津纺织厂家已达1407家,总资本额为2600万元,占当时天津民族工业资本额的30%强。

作为城市记忆的标签,天津纺织业历经沉浮过往,棉三还有吗?

随着工业战略东移,棉纺三厂由天津纺织集团迁移到了空港经济区。2013年,由天津住宅集团、天津纺织集团、天津渤海国资、河东区嘉华城投共同组建的天津新岸创意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保护性开发打造了棉3创意街区。2021年,昔日的棉纺三厂,现在的棉3创意街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工业遗产名录。

现在,街区内聚集了160家动漫制作、新媒体、广告、设计公司、科技研发企业,每年300余场活动,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纳税额3亿元,昔日繁忙的生产与今天的创意无限相遇,让这片街区又充满了新的活力。

大沽船坞:培养北方第一代修造船工人

与大沽口炮台相隔1.5公里,海河南岸,是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

洋务运动期间,这里是清代北洋水师舰船维修基地,是继福建马尾船政、上海江南船坞后我国第三所近代造船厂,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这里培养了北方第一代修造船工人。

1875年,李鸿章奉命在天津组建北洋水师,为使日益庞大的北洋海军舰船能够就近修理,李鸿章奏请光绪皇帝同意,在大沽海神庙周围建起一座船坞,命名为“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也称海神庙船坞。在震惊中外的甲午海战期间,它在承修损坏的部分船舰的同时,赶制军火,与北洋水师爱国将士一起,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885年,船坞有了打铁厂、锅炉厂、铸铁厂、模件厂,而且建立了甲、乙、丙、丁、戊、己六个坞。大沽船坞不仅修船,而且可以自己造船。从1884年起,大沽船坞还承修海防工程。1891年,大沽船坞除修船外还开始制造枪炮、水雷等,实际上又成了一座军火工厂。

轮机车间是旧址所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原厂房建筑。上世纪70年代,轮机车间停用,遗存至今。砖木结构,溜肩形高封山墙,屋顶呈双脊形,铺灰色泥质瓦。建筑开间19.77米,进深14间,长55.26米。由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部分墙体倒塌,更换为红砖,现在建筑内墙还保留有原来的青砖。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是中国北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

新河材料场:中国铁路第一个专用材料场

在塘沽火车站南侧沿海河河岸一带,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却藏着中国铁路行业的第一个专用材料场,作为洋务运动留在塘沽的印记之一,它见证了中国近代铁路事业的成长与发展。

1885年8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奏请清政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公司──开平铁路公司,这是中国铁路独立经营的开始。次年,开平铁路公司改称“中国铁路公司”,由开平矿务局收购唐胥铁路,并将铁路延伸至北塘河口的阎庄。1887年,又继续修筑至芦台和天津的铁路。

当时修筑铁路的材料大都依靠船舶运输,自国外购置,铁路公司在塘沽南站附近海河边设立了中国铁路第一材料处,以方便卸运和堆放铁路材料。材料处由英国人管理,专门办理筑路材料的采购、检验、储运和供应等事宜,建有码头和货场。

1903年,铁路公司在今塘沽火车站南侧海河沿岸购地修建了新河铁路材料场,作为建筑铁路材料的存放地,将铁路材料转移至此处。新河铁路材料场原有11条铁路专用线,全长3203米,并配有码头、库房、办公房等配套设施。

这些建筑在1998年几乎被拆除,现在仅存原码头遗留的木桩百余根,沿海河呈东西方向排列,岸边新建有一座“老码头”铁锚纪念雕塑。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