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天津推动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 2025年城区500米见园核心区300米见绿

津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锚固“三区两带中屏障”生态安全格局,推动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促进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优质高产的农业空间和健康安全的城镇空间。日前,市规划资源局报审的《天津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通过市人民政府批复,正式印发实施。“到2025年,天津城区‘500米见园’的居住面积比例达八成以上,实现津城核心区居民300米见绿。”市规划资源局工作人员说。     

保护修复城市蓝脉绿网,构建互联互通的城市绿地网络,是本市推动城镇空间生态品质提升的重要举措。据市规划资源局介绍,本市完善城市内部和周边连通的绿地系统骨架,将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等开敞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环两带七片,一屏多点多廊”的市域绿地系统结构,提升城市绿地空间的生态网络连通性和承载力。“优化城市绿地布局,2025年天津城区‘500米见园’的居住面积比例达80%以上,2035年达90%。”工作人员说。推进蓝脉系统修复与功能提升,统筹优化全市河道蓝线、湖库水域管理和保护范围,实施分区分类管理,构建完整的市域水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推进河道湖库综合治理,扩大水环境容量,修复美丽河湖。强化滨水空间生态修复,塑造连续滨水绿色空间和活力空间,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根据该修复规划,本市将通过实施多项措施提升城市生态韧性。提高雨水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加快市政排水系统建设与改造,完善雨水排水防涝系统。提升河道排水能力,实施一、二级河道治理工程,畅通排水出路。津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3至5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50至100年一遇;滨城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2至5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至50年一遇;武清区、宝坻区、宁河区、静海区、蓟州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2至3年一遇,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为20至30年一遇。“本市将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严格落实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要求,老城区加强排水系统治理,改善城市下垫面,有效缓解城市内涝,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工作人员说。     

此外,本市还将大力推进低碳城区建设,按照5分钟社区生活圈要求,将腾退空间优先用于留白增绿,提高社区绿地可达性,实现津城核心区居民300米见绿。以街头绿地、游园、口袋公园、立体绿化等多种形式拓展社区生态开敞空间,通过植物的精心配置、文化小品的巧妙运用和公共休闲设施的合理设置,完善社区尺度的城市生态系统末梢体系。完善社区生态产品供给,引导社区源头减排、减少社区出行交通距离,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示范社区。多层面、多元化、规范化地开展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等系列教育活动,让居民自觉养成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