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时尚

指尖上的艺术家——专访青年钢琴艺术家孟涵伊

摘要: 出⽣于中国天津,孟涵伊从四岁开始开始她的钢琴学习。2004年考⼊天津⾳乐学院附中师从樊华,她于2007年获得她的第⼀个国际奖项-第六届国际⻘少年⾳乐⽐赛铜奖……

出⽣于中国天津,孟涵伊从四岁开始开始她的钢琴学习。2004年考⼊天津⾳乐学院附中师从樊华,她于2007年获得她的第⼀个国际奖项-第六届国际⻘少年⾳乐⽐赛铜奖。同年,她同时跟随中央⾳ 乐学院卞萌教授,邹翔副教授进⾏进⼀步深⼊钢琴学习。 2010年她以优异成绩考⼊美国奥伯林⾳乐学院(Oberlin College),并获得全额奖学⾦;师从Alvin Chow。2015年,她被纽约⼤学 (New York University)钢琴专业⾳乐硕⼠项⺫录取,并获得奖学⾦,师从俄罗斯著名钢琴演奏家Alexander Kobrin。亦同时受聘为纽约⼤学Steinhardt学院钢琴兼任讲师,负责教授本科学⽣的钢琴主课,组课,以及⾳乐理论相关课程。具有丰富的钢琴演奏经验,孟涵伊已在美国多个城市举办⾳乐会及⼤师课,⼲受当地听众的赞扬和好评。作为⼀个年轻⼀代的旅美钢琴家,她注重于⾳乐表现的多元化和多样化。⾃2016年起,她开始频繁与法国、意⼤利等国家的插画家、钢琴家、和作曲家合作。2017年,她在法国驻纽约领事馆及法国驻纽约⼤使馆⽂化部的邀请下,与法国著名插画师Sandrine Ravel合作,以钢琴演奏融合了现场电⼦素描的⽅式,为听众展现⾳乐表演艺术与新媒体的巧妙结合。同年,她与意⼤利简极主义作曲家Alfonso Peduto合作,演奏其作品集 “Nachtmusik”。 ⾃2015年居住在纽约以来,孟涵伊已受邀在纽约施坦威⾳乐厅、雅⻢哈艺术家中⼼、美国歌剧院、 ⽐伯纳图书馆等举办多场⾳乐会。2018年夏天,她作为特邀钢琴家为French-American Piano Society演奏⼀系列4⼿连弹,双钢琴,及⼋⼿连弹作品,以庆祝法国⼀年⼀度的Fete de la Musique。其热情、细腻⽽富有感染⼒的表现,获得了听众及业内⾳乐家们的⼀致好评及⼲泛认可。 2018年7年,她的第⼀个个⼈电⼦专辑即将登陆北美各⼤⾳乐平台。

1/您是如何走上钢琴演奏之路的?

自我四岁起,我父母就鼓励培养我学习钢琴。我父亲是个画家,我母亲则喜爱研究文学。他们都喜欢古典音乐。我自小耳濡目染。小的时候喜欢自己在钢琴上摸索耳朵听到的旋律;后来我小升初时选择了天津音乐学院附中,继而赴美就读奥伯林音乐学院(本科)和纽约大学(硕士)学习钢琴表演。我一直很喜欢舞台,也非常享受用音乐作为媒介来传播,或和听众交流的这个过程。

2/您后来又跟过那些名师学习过钢琴?

之前在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樊华老师;同时师从中央音乐学院的卞萌教授、邹翔老师。在奥伯林的时候,我一直在钢琴系主任Alvin Chow门下学习。后来在纽约大学上研究生时,很幸运的跟随2005年范。克莱本钢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Alexander Kobrin进行学习。我在学习钢琴的道路上一直很幸运地遇到非常好的老师。每个时期的老师都给予了我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音乐灵感;很多时候更是以身作则让我学习到了持之以恒、以及坚韧不拔的态度。

3/听说您从小就参加过许多比赛获得名次,也在许多重大的场合进行过演奏,包括在纽约的施坦威音乐厅,纽约雅马哈艺术家中心,还受法国领事馆邀请和法国插画家合作等等,您觉得这些经历给你带了的除了荣誉还有什么?

我认为相比荣誉而言,这些经历本身对我来说更珍贵于自我的完善、与人的交流和领悟。因为在居住在纽约的缘故,让我可以接触到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学者们。每一次的沟通都变成了一种文化交流和专业学习。我在这些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 “啊,还有这样的艺术形式,” “啊,原来还可以这样解读音乐。” 不仅仅是从艺术家身上,很多时候更是来自于观众。有很多专业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们会在音乐会之后会来探讨,他们的疑问和理解有时会让我顿悟。

4/众所周知,音乐是分很多流派的,而您一直专注于古典音乐,既然是古典音乐的求学背景,您自身对于古典音乐有着怎样的看法?而又为什么要选择挑战多元化的音乐和多样化的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它本身具有非常浓厚的时代感。不同时期的音乐带着那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文化、甚至社会形态。想想让人惊叹,我们现在依然在表演和运用的作品都是经久不衰,有的甚至是口耳相传留存下来的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作品)。这就像历史文物、活化石一样;是人类发展史的瑰宝。

我以前觉得古典音乐的发展具有一些局限性-原因在于它的时代感很强,经历的年代比较久远所以让听众有一定的距离感。受众群相比较流行音乐或者爵士乐来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然而就中国而已,随着琴童数量这二十年来的日益剧增,普通家庭对于古典音乐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和再创作,这种距离感 (或者用现在很流行的词“高级感)则越来越小。这也是我开始接触多元化和多样化音乐的原因-我希望能把传统意义上的古典音乐,从所谓的高级感、年代感;通过多样的、非传统的方式展现出来。

5/现在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琴童行列,您在这边有神秘建议给到他们?

神秘的建议好像谈不上 (笑)- 当代中国琴童们非常幸运。我们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名师指导)和教育条件(家长愿意进行艺术投资)。如果有什么小建议给琴童和家长们的话,我会说不要只执着于在琴房练琴,一定要多听听多看看。对于年纪小一些的琴童们,在早期时家长培养其兴趣和习惯会比较难。可以考虑多多带孩子去感受其他的艺术种类,例如讲讲文学小故事以此来了解历史; 去听一听少儿舞台剧,让孩子无形中感受音乐的节奏、韵律;培养爱好与兴趣。对于年纪大一些,或者程度深一些的琴童及音乐爱好者们,一定多去参加、旁听大师课,以此来进行音乐交流和学习。同时,文学作品,特别是西方古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不可或缺-由于古典音乐我们泛指的是西方古典音乐;西方历史及西方文化全都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文学作品之外, 也可以多去去美术馆、艺术展览。“音乐都是相通的”,只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绘画及其他视觉艺术能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捕捉艺术作品中的细节。“敏感而细腻”是在任何艺术类型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瑰宝。

6/未来有什么发展计划?

我现在在筹备我个人的线上专辑,预计七月底可以发布。这个专辑集合了几个不同音乐时期音乐风格的作品。在做古典音乐专辑的同时,我亦在筹划几场个人音乐会-专门演奏意大利极简主义作曲家,也是我的朋友Alfonso Peduto的作品;未来更期待用多媒体的方式(比如利用投影的即兴绘画创作)融入到音乐中。有机会的话我也会更希望和更多的中国艺术家、音乐家合作,把一些展现中国元素的,中国的乐曲用新的配乐风格和方式展现给美国的观众。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