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智能新闻

世界智能大会|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发布

新浪天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世界智能大会|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发布 先导区首批金牌服务商正式公布

6月24日,作为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的系列活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高峰论坛暨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发布会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顺利举行。活动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滨海新区人民政府指导,滨海新区区委人才工作局、滨海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主办,天津数据安全产业(人才)联盟、天津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人才)联盟和天津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人才)联盟协办。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驱动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2021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至今已经在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众多成果。根据先导区“11251”建设方案,为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属性,促进人工智能精准赋能中小企业,先导区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的世界一流算力基础设施,联合多家合作伙伴,研发构建了融合算力基础设施、数据、算法及创新服务的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本次大会展示了一批先导区建设中取得的创新成果,探讨了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发展趋势,举行了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上线仪式并发布了先导区首批金牌服务商。

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谷云彪、滨海新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哲、滨海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李刚等领导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任爱光通过视频致辞,充分肯定天津(滨海新区)先导区建设成果。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谷云彪、滨海新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宋哲现场致辞。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与会领导现场剪彩。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总工程师冯景华对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简要介绍。先导区公众服务平台的定位是“汇聚区域优势资源、降低AI开发技术门槛、促进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平台立足先导区建设,构建“人工智能+超级计算+信创”特色的共性技术和创新服务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打造“算力、算法、数据、开发工具”一体化支撑环境,为人工智能开发提供算力资源、数据素材、算法库、开发工具等一站式服务,为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同时也将作为先导区运行和前沿资讯的服务窗口,发布和汇编先导区人工智能相关的政策,提供政策智能匹配、申请、兑现等政策支持服务,同时也是未来相关项目的发布、征集等活动的入口。

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后,将聚焦天津(滨海新区)特色,归集区域化和多个垂直领域数据,建设全栈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算力、公共数据素材集、算法库和开发训练中心,为降低人工智能应用开发门槛、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构筑人工智能产业聚集生态提供有力支撑。平台用户可以在使用技术服务时享受到免费资源和相关政策补贴,同时可以提出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与专业服务团队开展对接;广大人工智能服务企业、研发团队可以入驻成为平台服务商,在享受免费算力支持的同时,纳入先导区政策支持名录,参加需求企业对接活动等。

会议现场还正式对外公布了先导区首批金牌服务商名单。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华为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天津市分公司、紫光云技术有限公司四家机构获评。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副局长谷云彪为金牌服务商代表授予证书。下半年先导区将启动第二批服务商征集活动,后续还将策划2022年度金牌服务商(专业类)、2022年度十大AI企业、2022年度十大应用场景等系列评选活动,并对评选上的企业、服务商拟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

大会由中国工程院张平院士作主旨报告,报告以工业互联网为主线,报告中提到,工业互联网平台将是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而工业互联网的复杂性,导致未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仍面临着端到端实时可靠交互、跨功能域语义级交互、人机物知识流协同交互等诸多的困难与挑战。工业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天津大学北洋讲席教授、智能与计算学部副主任兼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清华,天津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褚英双,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党组书记孟祥飞四位专家分别就人工智能不同应用领域与典型案例展开精彩演讲。

此次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发布以及先导区首批金牌服务商的公布,将有效聚集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也标志着先导区一年多来遵循“11251”战略,即“1”个目标引领、“1”个平台支撑、“2”个国家级产业集群、“5”个应用场景与“1”套创新政策体系,通过总体建设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推动先导区在综合支撑力、产业聚集力、创新创业活力、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水平和能力大幅提升。以先导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补链强链,不断提升创新高度、拓展改革深度,充分发挥先导区示范“头雁”效应,赋能天津市成为全国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地和智能创新应用策源地。

附:

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

建设情况简介

2021年2月工信部批复支持建设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工信部指导支持下,天津市主动谋划,滨海新区担当作为,结合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提出的“11251”总体工作内容,明确以智能港口、人工智能+信创、智慧城市为特色的先导区建设主线,高规格组织推动、高标准建设实施,有序有力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产业项目聚集等各项工作。

一年来,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天津(滨海新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提出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重点抓好以智慧港口应用为重点的场景建设,以“人工智能+信创”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以中新生态城为重点的政务服务升级和民生品质改善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智慧港口方面,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智能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首次无人驾驶电动集卡编组整船作业、全球首创传统码头全流程自动化改造相继问世,综合效能提升40%以上,带动港口整体智能化水平跨越式提升,成功入选工信部2021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人工智能+信创方面,推出“中国信创谷”品牌,聚集国内自主研发的CPU、操作系统、数据库、整机等知名企业,2021年信创产业链累计实现产值250亿元,同比增长30%,天津正成为全国产业链条最全、自主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聚集度最高、产业支撑最有利的信创产业发展集聚区。智慧城市方面,中新天津生态城作为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构建区域“城市大脑”,打通各部门数据壁垒,搭建CIM平台,实现了全过程、全时域、全空间智慧城市数据集成和综合应用。2021年,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实践被纳入ISO37106国际标准《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城市建立智慧城市运行模型指南》,并作为唯一城市案例供复制推广。智慧政务方面,通过数据集成和审批职能整合实施 “一企一证”,表格精简率73.3%,要件减少率61.3%,许可证合并率73.3%,为全国政务改革贡献了新区样板。

  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简介

建设立足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人工智能共性技术和创新服务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全栈自主创新的人工智能算力平台、公共数据集、算法库和开发训练工具,为各类需要开发、标注、训练、推理等功能的中小型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数据素材、线上体验和验证环境,降低人工智能开发者技术门槛和中小型企业AI应用开发门槛,促进围绕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行业应用创新,构筑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目前,天津(滨海新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国家超算天津中心的世界一流算力基础设施,联合多家合作伙伴,研发构建了融合算力基础设施、数据和算法,以及创新服务等综合服务模块,助力先导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如下:

1。建成包含CPU、GPU、自主加速处理器等多种不同体系结构计算芯片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础平台,实现与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的连通调用,提供高效、强大的算力服务。

2。聚焦天津产业特色,归集区域化和多个垂直领域数据,建立开放数据资源库,支持主流人工智能框架的部署运行,提供高质量训练资源数据服务。

3。集成各类通用及行业专属的人工智能模型和算法,建设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形成“开发、标注、训练、推理”一体化技术支撑,提供线上体验和测试验证环境。

4。建设公共服务门户及人工智能一体化服务平台,使企业方便的使用先导区人工智能服务能力及享受先导区支持政策;展示先导区建设成果和企业风采,发布场景需求,辅助企业进行供需对接;集成各类公有数据集库150个,专有数据集库5个;以web IDE形式提供自主式模型开发环境,以容器的形式提供计算资源,开发人员可自主管理和使用;集成众多超算自研及第三方供应商的应用服务,新集成百度、汇智星源、苍洱多款应用服务。

5。建立运营平台,赋能政府高效开展先导区工作,包括:政策发布、新闻发布、通知公告、供需发布、项目收集与管理等功能,建立企业库、项目库、场景库等。

通过平台的建设和持续运行,将面向产业智能转型、政务服务升级和民生品质改善等切实需求,推动智慧港口、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慧民生、智慧政务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同时,持续探索构建企业数据向生产工具转化、科研机构算法向生产力转化、平台从资源输出向支撑产学研用融合转化的新模式。

来源: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