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船模制作技艺带你回忆天津漕运文化盛况

网信北辰
关注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
早年海河上的木船
是漕运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
如今,传统木船已退出历史舞台
但传统手工制作的船模
依然提示着那段热闹的时光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
是第一代传人田继勇
于清朝同治5年(公元1867年)创立
从事船模制作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已传承5代至今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田霞
历史渊源
田继勇的上辈以养漕船为业,年轻时,田继勇经常跟随长辈出航,在运河上看到南来北往的商船、客船、官船、游船的不同模样,感到十分的好奇,并产生了自己制作船模的想法。要做得逼真,就要学木匠技术,田继勇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克服重重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的认真摸索,他终于制作出第一只小船模型。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将船模的制造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儿子田星,并对各种式样的木船都了如指掌,成为田氏家族船模制作的第一代传承人。

明清时期天津兴旺的运河漕运
经过第二代传承人田星、第三代传承人田起元的口手相传,田氏船模制作技艺经过反复磨练、改进,船模做得越来越逼真,如同河道中行驶的真船。

田氏船模制作技术娴熟,游船门窗都能顺畅开合,船帆能灵活升起,船舵也能灵活转动,典雅别致,美观大方,一度成为紧俏的文化产品,供不应求。

第四代传人田恩祥是田起元的长子,自幼受家庭制作船模的熏陶,喜欢上了制作船模的行当,他全面继承和发展了田氏传统榫卯镂空雕刻木船模型技艺,经多年制作船模的实践,总结出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几十年来,他制作各种船模200余只,有的被博物馆收藏,有的被爱好者收藏,还为中国京杭大运河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了微缩漕船模型,模拟了当时中国京杭大运河漕运发达的繁华景象。

2016年,第四代传人田恩祥(右)和女儿田霞(左)。背后的船模是明代游船。
第五代传承人田霞从小在船模制作技艺的熏陶下成长,也酷爱船模制作。她跟随父亲学习木工知识,从造型设计、挑选木材、刨木、凿明暗榫、打磨部件等方面锻炼自己,丰富技术水平。父亲言传身教一丝不苟,田霞刻苦学习认认真真,几年的功夫,她就掌握各种船型的内外结构及微缩尺寸。1995年,她在父亲的指导下,大胆地设计了一只豪华的游览船,并自己动手制作,历时2个多月完成,标志着田氏船模制作技艺后继有人。

1995年,田恩祥和女儿田霞共同制作的游览船。
传承发展
如今,田霞依旧坚持用家族传承下来的古法手工技艺制作船模,竖龙骨、安隔舱板、装船壳板、做甲板……前前后后几百个零部件、上百道工序,精益求精的她通常需要耗费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件作品。在田霞眼中,她传承的不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个家族的坚守与骄傲。或许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家族传承,田霞对于船模有着不一般的情愫。

田氏家族的船模制作技艺,历经岁月的沧桑,5代人将船模技艺不断创新,在保持纯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又研发新的工艺技法,并与现代工艺相结合,造就出了现在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中国船模。田氏船模曾在中国国际民间艺术精品展荣获金奖。

制作流程
设计
根据预先计划的船型,如:商船、客船、官船或游览船的样式进行构思画图,根据图型进行尺寸计划,每个零部件都要按实物进行等比例微缩,结构适度,按图展现结构和产品。

选材
按需要选用所需的木材,一般使用中硬性材质的木材,如红木、花梨、樟木、黄菠萝等,同时还要严格掌握木材的干缩湿涨,收缩率和变形情况,购材时要选用收缩率低、自然干燥的、有利于雕刻、形体变异很小的木材。

工具
木工制作加工要有得心应手的工具,根据雕刻、锯割、凿刻砍削、雕刻刨削的需要采购或自制。

2015年,第五代传人田霞制作官船的其中一道工序——刨料。
制作
制作顺序依次为破料,按制品的需要,按尺寸破料,这是木制品制作的重要内容。刨料,破料后,将木料上的粗面刨去,呈现光滑的表面。雕刻并精细打磨。组装,一只船模就有上百个零部件,先组装船上的房屋、顶盖、门窗、护栏,再组装船模船体和船模底架以及船帆,分别组装后,再按船型结构进行总组装。油漆,油漆技术是木制品雕刻技艺的互补技巧,利用油漆原理和效果,从样式、材质、干净、光洁、美观等方面提高了木制品的技能和使用寿命。几道工序看似简明清晰,但其中投入的精力、耗费的功夫难记其数。

2015年,田恩祥和女儿田霞共同制作洋船瓦萨号。
田氏船模制作技艺从祖辈传下很多精湛的技法,加之一代代传承人的经验和创新,使田氏船模在原有的工艺技法上不断地改善和创新,才有今天各种精美逼真的船模作品。田氏船模技艺是田氏家族的宝贵财富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品的精华,也是中国木雕技法和传统雕刻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田氏船模的传统手工技艺,真切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世事变迁
早年漕运盛况已不再
但看田氏船模制作技艺
昔日的皇家粮仓
仿佛就在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