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对口帮扶贫困县近半数摘帽 天津市2019年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新浪天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天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升级加力、多层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始终把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用心、用情、用力助力受援地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帮助78万余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增收。我市对口帮扶的50个贫困县(市)中,已有24个实现脱贫摘帽,23个贫困县列入2019年脱贫摘帽计划。

一、强化政治责任,尽锐出战助力脱贫攻坚

天津市坚持把甘肃、河北、新疆、西藏、青海5省(自治区)50个县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列入重中之重,摆到重要位置,纳入重要议程,各级书记亲自抓,全市各方全力推进,形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一)坚持高位谋划。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市长张国清同志亲自挂帅,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党组会,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研究部署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相关市领导先后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具体落实举措,为深化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制定《天津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施方案》《天津市关于助力受援地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实施方案》,有力指导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二)坚持高位推动。市委书记李鸿忠同志,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国清同志靠前指挥,亲率天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青海黄南、甘肃、西藏昌都、河北承德、新疆和田等受援地区,上高原、进深山、入农户,访贫问苦,考察援建项目,看望民族结对亲戚,慰问援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与当地干部深度对接,为脱贫攻坚把向定标。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以及市人大政协、市纪委监委等多名市领导同志先后赴受援地考察调研,推动工作。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各区主要领导积极作为,主动对接480余批次,召开各类联席会议200余场,签署帮扶协议2500余份,有力推动了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坚持高位统筹。制定《天津市高质量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2019年实施方案任务责任清单》,成立了干部人才、扶贫宣传、社会动员、产业帮扶、教育扶贫、资金支持、劳务协作、消费扶贫、文化旅游扶贫、健康扶贫、万企帮万村11个专项工作组,进一步强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专项工作组专责推动、各部门各区跟进落实、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领导小组分别与51个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从市委市政府到市人大市政协,从市级部门到各区,从街道到乡镇,全市上下积极响应,全力投入,尽锐出战助力攻坚的工作态势。

二、突出民生根本,精准发力提升帮扶实效

紧盯助力受援地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着眼补短板、促民生,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2019年安排支持资金31.46亿元,实施项目1144个,80%以上的援助资金投向产业带动就业、消费扶贫、转移就业以及住房和炊水安全等民生保障领域;选派2319名优秀干部人才到受援地区,创历史新高,为助力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聚焦建立脱贫长效机制,扎实推进产业帮扶。制定产业帮扶专项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引导企业到受援地区投资产业项目。通过组织“津企陇上行”“民营企业南疆行”等一系列活动,引导企业落户227家,投资额17.7亿元,带贫10万人。通过推广复制“致富蜜”“领头羊”“摇钱树”等特色产业帮扶模式,深入开展精准的“绣花式”扶贫,通过共建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生态管护等方式,实现与贫困户脱贫有机衔接,2019年安排财政扶持资金13.34亿元用于开展“小产业大撬动”工程,在甘肃、河北承德实施320余个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产业项目,受益贫困人口达47余万人。大力推广天津食品集团“五统一”肉羊全产业链帮扶经验,积极构建“龙头企业+乡镇级分场(合作社)+养殖大户+基础农户”“商贸公司+产业+扶贫车间”等产业扶贫协作模式,不断扩大产业帮扶成效。

(二)聚焦贫困人口就业脱贫,扎实推进劳务协作。一是“政策+平台”保就业。制定就业扶贫支持奖补政策,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就业扶贫。通过设立劳务协作服务工作站、搭建劳务信息平台、建立就业基地等方式提供“岗位供给清单”,不断提高劳务协作组织化、精准化程度。全年组织各种形式的专场招聘会100余场,输转天津就业1956余人,就近就地就业2.8万余人,其他地区就业3.7万余人。二是“扶志+扶智”促就业。制定推进技能脱贫千校行动工作方案,组织天津重点技工学校开展开展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手工编织、服装制作、烹饪、汽修等多个领域劳动技能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566期,培训2万余人,组织致富带头人培训7032人次,助力3998人实现成功创业,带贫7万余人。三是“爱心+真情”稳就业。完善专项服务机制,通过组织志愿服务队宣传就业政策、开展送温暖活动、实施交通食宿补助等措施,真心实意帮助来津务工人员解决工作生活方面的困难和诉求,营造拴心留人的就业环境,确保受援地区群众来津就业实现招进来、留得住、能就业、干得好、能脱贫。

(三)聚焦全面拓展产销渠道,扎实推进消费扶贫。一是搭平台谋对接。通过举办“津城献爱心、精准助脱贫”消费扶贫大型展销会,利用“津洽会”“民洽会”等各类经贸活动,集中展卖推介贫困地区优质农副产品,在大型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设立112个消费扶贫专区专柜专店,打通了受援地区农特产品供应链条。二是育电商拓渠道。在中国社会扶贫网、联成e家、建设银行善融·扶贫等电商平台开设天津馆。安排资金500余万元,在受援地区建成168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2家电商服务中心。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培训2417人次。三是广动员助消费。广泛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医疗单位等参与消费扶贫,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受援地区产品进食堂、进校园、进社区。全年实现消费扶贫15.87亿元,同比增长5.8倍,带动15.48万贫困人口增收。四是挖资源促增收。通过开通旅游专列、旅游航班和开展“津陇一家亲”旅游消费扶贫活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精准发力、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旅游扶贫。全年组织旅游消费近2.5万人次,人均消费超过3000元。

(四)聚焦“全链条”帮扶模式,扎实推进教育帮扶。一是围绕“造血”抓选派。在受援地倾力打造“名校名师”工程,全面推进教师培训基地、教学研究中心和教学理念传播中心建设。精心选派270余名教师、20余名中小学校长、10多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骨干、600名大学生面向幼儿园、小学、中学到高等职业教育开展“全链条”式支教帮扶。二是聚焦“短板”抓帮扶。广泛开展“千校手拉手”活动,组织全市1103余所学校与受援地区2003所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关系。通过开展校长互动、教师互派、网络教学同步等方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帮扶走深走实。三是立足“精准”抓职教。把建校筹划、师资培训、就业指导贯穿职业教育帮扶全过程。天津市援建的承德应用技术学院、和田职业技术学院和昌都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学校,成为当地职业技术教育的“支柱”。坚持“精准化”职教帮扶,组织天津市职业学校与甘肃23个贫困县建立“3+1”脱贫帮扶机制,积极与用工企业对接,有效提升了贫困学生就业成功率。

(五)聚焦“组团式”帮扶成效,扎实推进医疗帮扶。一是持续加大医疗人才支援力度。2019年全市共选派半年以上派驻医务人员472人次,柔性医务人员595人次,中高级职称占比达90%以上。二是持续深化“组团式”帮扶天津模式。组织市、区21所医院“组团式”帮扶新疆和田、青海黄南州、甘肃甘南州人民医院;组织全市29家三级医院对口帮扶甘肃、西藏昌都17家贫困县医院,共诊疗门急诊患者15万余人次、住房患者4万余人次、开展住院手术4000余例,培训医务人员1.6余人次。三是深入推进医院结对全覆盖工程。组织全市116家医院与受援地区130家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其中新疆和田、甘肃、河北承德42个贫困县至少一家县级医院与天津市三级医院建立结对关系,实现了全覆盖。通过多层面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受援医院年门诊量平均增幅8.17%,年住院量平均增幅10.4%,年手术量平均增幅5.5%。四是助力提升村级卫生室服务能力。援建村级卫生室51所,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交流400余人次,选派52名专业骨干赴受援地区协助开展乡(镇)、村医疗服务人才培训培训,培训受援地区基层医务人员15107人次,发放培训教材11000余册,为提升受援地村级卫生服务能力做出了贡献。

  三、坚持用心用情,凝聚合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坚持帮扶工作关键是帮人心,靠的是一片真心理念,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倾心倾情倾力助力脱贫攻坚。

(一)深化结对帮扶。一是扎实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全市16个区与新疆和田、西藏昌都、青海黄南、甘肃、河北承德50个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286个乡镇与受援地303个乡镇、227个村(社区)与受援地234个贫困村结为帮扶对子。全市各区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28亿元,通过联产业增后劲、联人才增内力、联企业促增收、联农户解困难等帮扶模式,持续深化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和民生领域扶贫成效。二是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帮扶。全市1848家企业、70个社会组织与受援地区2516个贫困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实现了甘肃、河北承德1462个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受帮扶困难群众达到13.8万人。三是倾力推动“结对认亲”。推广“一张表”“一张卡”“一封信”“一手册”的“四个一”模式,组织全市党员干部与受援地区贫困群众“结对认亲”达3882户。通过“1+1+N”模式,积极引导“结对认亲”向脱贫攻坚聚焦,帮助贫困户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感党恩、扩眼界、强本领、促脱贫。

(二)深化社会动员。一是坚持广动员聚合力。深度挖掘工会、妇联、青联、残联、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的资源潜力,广泛动员全市公益性社会组织、民主党派、民营企业、宗教界人士,以及律师、新媒体人士、网络大V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脱贫攻坚,推动形成了“脱贫攻坚我有责,人人参与献爱心”的良好局面。全市共募集款物超过3亿元。二是坚持重创新强举措。积极开展网络扶贫活动,建立网络扶贫权威平台,发布“一本好书”“一片光明”“一丝温暖”等多个受援地区急需的帮扶项目。开展“爱心公益地铁卡”社会扶贫活动,打造了“持爱心卡片、乘爱心专列、观爱心视频、捐爱心善款”全链条式的社会动员模式。通过义演、义卖、义拍、健步行等市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社会动员工作。累计举办大型社会动员活动2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30万人。三是坚持抓宣传促氛围。以“讲好扶贫故事、关爱贫困人口”为主题,拍摄制作《杜姐》等一系列公益微视频,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新媒体、地铁列车、公交客车循环播放,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有效激发了全市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通过组织“天津慈善奖”和“慈善之星”评选等活动,广泛宣传百岁老人胡淑香、残疾人宫英杰等献爱心捐赠事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舆论氛围。

(三)深化交往交融。一是加强互动交流。组织天津市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科研院校、社会组织等各界人士到受援地区考察调研、访学达到346余批2000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交往交融氛围。通过面向受援地开设“内高班”“内职班”,在校生达到4921人。二是加强文化交往。开展“春雨工程”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援受双方开展文艺演出、文化讲座及摄影书画展览、文化研讨交流等活动近50场。通过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举办文化旅游宣传周和合作洽谈会等,宣传推介受援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设了天津市与新疆和田、青海黄南、甘肃甘南、河北承德,以及甘肃景泰、麦积、灵台、秦安、临潭、合水等县(市)旅游线路近20条,通过旅游专列、旅游包机、自驾游等方式近2万余人赴受援地旅游。组织向受援地区捐赠图书150余万册,价值1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