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这些人看天津,角度真“刁钻”

对天南海北的网友来说,天津越来越有“网红城市”的气质了,一张城市大片、一段美食视频,往往就是一段旅程的开始。作为“网红城市”的摄影师,这些风光大咖、百万博主是如何炼成的?

凌晨4点半,陈月峰带上无人机,在和平空竹园里开始了一天的拍摄。前一天晚上,天津刚刚下过一场大雨,对于风光摄影师来说,这意味着有机会拍摄到“穿云”的景象。

晨光里,无人机向高空慢慢爬升,很快到达了雾气的顶端,高耸的建筑逐渐从云雾中显露出来。俯瞰津城,流动的云海、林立的高楼,如同仙境。

陈月峰是天津日报摄影记者,20年前,报社策划《秋高气爽看津城》专题,推出一系列天津风光。陈月峰在谦德庄爬上了一座高楼,随着视点的升高,人民公园、小白楼,远处的海河、天际线,像一幅画卷,缓缓地在他面前展开了。建筑的层次、广阔的视野,让习惯了地面视角的陈月峰感到震撼,也对摄影有了新的体会。“你能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认同,大家明明知道是哪,自己又没有切身地看到”,陈月峰告诉记者。

从那时起,陈月峰就迷上了城市风光,几乎每天都要出门拍摄。在那个没有无人机的年代,探索高空视角只能靠爬楼。为了找到尽量多的高点,当时市内为数不多的超高层建筑,被他爬了个遍。50块钱一张门票的天塔,更是上去了无数次。家里买房,陈月峰特意挑选了41层,北窗正对天津之眼、东窗远眺海河,别人眼里的铜角,成了他心目中的金角。

对陈月峰来说,拍摄城市风光并不止于爱好和创作。“除了我们固有的小洋楼等建筑以外,新建的现代建筑,数量、体量都是以前比不了的”,在他看来,城市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一张照片的文献价值,将来会进一步呈现。作为一个天津摄影人,这也是自己能为家乡做的最有益的事情。

高楼越建越多、环境越来越美,陈月峰用8块硬盘的影像,记录下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但是一次外出开会的经历,让他意识到仅仅记录天津是远远不够的,传播同样重要。“我旁边坐了一个美国人,问我天津在哪,我当时很惊讶”。陈月峰当时就拿出手机,展示了一张天津的风光照,对方看完之后也惊呆了,说这么漂亮的地方,一定得去。

酒香也怕巷子深,信息时代的巷子,就是网络。陈月峰开始通过互联网平台向大众发布天津城市风光。2014年,他在微博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挑战,每日一图,持续一百天。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摄影家,到直面大众的博主,陈月峰找到了新的阵地。2018年,“津云·陈月峰工作室”上线,大量采用航拍、短视频等新的创作方式,让网友耳目一新。

从“四角架”到“映摄8”

在天津风光摄影圈,陈月峰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名字,但更为人熟知的,是“四角架”这个网名。

十多年前,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摄影爱好者群体出现爆发式增长。凭借一手漂亮的照片,陈月峰通过摄影论坛和线下活动结识了许多天津影友。但那时候,城市风光在各种题材里并不算热门。

“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千里迢迢去拍摄名山大川,其实都是为了题材。”在陈月峰看来,摄影人是城市发展的记录者,更是受益者。真正让天津城市风光摄影火起来的,就是城市建设。天津之眼、意式风情区、津门津塔、津湾广场、文化中心等拍摄点位不断涌现,随手拍大片成为现实,从根本上激发了影友们拍摄天津的热情。

海河,就是最早的“网红取景地”之一。不单天津人自己爱拍,很多外地影友也会专程赶来拍摄。

“一个国产品牌手机,是主打拍照功能的,他们在全国寻找最美都市夜景取景地,最后就到了天津。”陈月峰的老友,蜂鸟网摄影论坛天津站版主刘璐告诉记者,这个品牌的项目经理带着样机找到他,点名一定要去拍天津之眼摩天轮。为外地朋友当导游的经历,几乎每个影友都有。

手机和移动网络,再一次改变了陈月峰和影友们的生活。他们建起了一个“映摄8”微信群,吸收了几百名拍摄天津城市风光的影友,大家随拍随传、即时分享,线上线下的互动更加频繁。

“跑了12层楼,到顶时彩虹已经没了,幸亏先在楼道窗户拍了一张。”影友孙少华告诉记者,一天自己正准备出门,突然看见陈月峰在群里提醒大家拍彩虹,赶忙提着相机往楼顶跑,这才抢拍到一张得意的照片。

孙少华总能拍到好看的彩虹,是群里出了名的“彩虹侠。群里还有拍摄闪电的高手,被称作“闪电侠”。天上有没有云朵、空气是不是通透,拍摄城市风光,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看到好天气再去拍,通常都来不及。

在群里,陈月峰就起到了“预报员”的作用。他在手机上安装了多个专业的气象软件,随时刷新云图、风速等气象数据,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预判拍摄时机,帮助影友们提前做好计划。这些预测能够具体到出现彩虹、云霞的概率,还能提前在地图上设定机位和视角,让拍摄计划更加精细。

几百人的大群,涵盖了各种各样的年龄、职业和专长。影友们不仅有了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还可以合作实现大型的拍摄策划。2018年10月,“映摄8”团队50架无人机同时起飞、接力航拍海河夜景,至今仍在网上热传。

54岁的陈月峰,仍然每天活跃在摄影群和拍摄的路上。在他看来,今天的摄影已经是一种语言形式、一种沟通方式,所以家乡的美好画面更能传递出有利于社会、有益于身边人的正能量。“大家共同宣传天津,这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城市这个品牌是我们大家的”,他说。

后浪正能量

解放北路,是天津历史风貌建筑的聚集之地,一路向北,就是海河解放桥。对摄影师甄琦来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取景地之一,也是他儿时的天津梦开始的地方。

甄琦的老家是赤峰市,因为妈妈是天津人,小时候的每个寒暑假都会回天津看望姥姥姥爷。当时,坐公交过解放桥就是他最兴奋的时刻。“可以在一个高点看海河,还会看到一些历史风貌建筑。当时就喜欢堵车,这样就能多看一会儿。”甄琦告诉记者。

2005年高考,甄琦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了天津的学校,进入天津农学院学习,毕业后找到一份规划设计工作,由此接触到了摄影。他买来许多专业书籍,上网泡摄影论坛,自学摄影技艺。那时候他最享受的时光,就是每天接爱人下班时,可以在河边走一走、拍拍照。

甄琦发现,傍晚正好是拍照的黄金时段,而且城市风光特别能引起朋友们的共鸣。“认识的会觉得,这是我们家门口吗?你拍得太漂亮了,我要转给朋友们。

不熟悉的就会说,你的家乡太美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2014年,在一次以海河建筑为主题的摄影比赛上,甄琦获得了二等奖,为他颁奖的评委,正是刘璐。

在这些激励下,甄琦开始把城市风光摄影作为自己专攻的方向。拍到漂亮的照片,就查一查建筑的历史,随着对天津的了解越来越深,他也从内心融入这座城市。

为了拍到更震撼的画面,甄琦也开始向高空探索。第一次爬楼,他就认识了陈月峰,在“映射8”摄影群结识了更多和自己一样热爱天津的朋友。等着好天气爬楼,成了伙伴们最大的乐趣。“五六个摄影师一起拍片,我们大家都拍侧景,带上前景的花园,他出了一张片子实际上是一个框架式构图,然后把丽丝卡尔顿嵌套在里边”,在影友李勇的印象里,同在一个拍摄地点,甄琦总能找到一些不同的视角。

而为了一张好照片,需要付出很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艰辛。拍摄城市风光,需要一年四季起早贪黑、高空蹲守,挨冻挨饿都是常事。甄琦的爱人唐娜娜清楚地记得,拍结婚照的前一天他们还一起去爬楼,一个台阶挡在前面,甄琦就从一个小洞里边钻了进去。

横平竖直、色彩艳丽,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甄琦的照片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奖项也越来越多。但这种认可最初还是局限在摄影圈、亲友圈里,甄琦真正进入公众视野,是在2017年。

当时,甄琦刚刚买来了自己的第一架无人机,创作力的释放,刚好遇上了即将在天津开幕的全运会。绚丽升级的水滴夜景,如同声、光、电的盛宴,让摄影师们纷纷行动起来。

甄琦借开幕式预演的时机,把全运场馆航拍视频和以往积累的照片串联起来,通过公众号推送出去。没想到,阅读量一天之内就突破了10万。这样的传播速度,让甄琦受到了极大震撼。评论区不断刷新的留言,让人们感受到了天津内外的网友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也是通过这篇帖子,更多摄影圈之外的人认识了甄琦。从那以后,很多企业慕名找到他寻求合作,甄琦也得以从纯粹的爱好向职业摄影师转型,但是他拍摄天津城市风光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从事商业摄影以后,最大的成本其实就是时间,拍不赚钱的东西,我认为那就是真的热爱。”甄琦告诉记者,在工地围挡、户外大屏见到自己拍摄的天津风光,为美丽天津代言,就是他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去年6月,甄琦的摄影工作室入选天津市首批网络正能量工作室。在他看来,好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正是因为背后蕴含的正能量。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他看到了新的题材。

甄琦的一位邻居就是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每天从媒体和朋友圈关注战疫动态,让他萌生了用镜头向医护人员致敬的想法。3月17日,他提前在机场外围的天桥上架起相机,拍摄下了天津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在铁骑队护卫下凯旋的画面。短短十几秒的视频,没有华丽的特技,一下子获得了一千多万的播放量。

“医务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还有我们天津给予的这种最高的礼遇,这是能打动我们平常百姓的这颗心的。”甄琦说,从走上摄影这条路到扎根天津,今天的一切都是这座城市赋予自己的。拍摄更多的正能量,让更多人了解天津、爱上天津,就是他对这座城市最好的回报。

最生活 最津味儿

“这是一家老店,主要做辣椒炒肉……”

吃午饭时,窦新宇在抖音上随手发出了这样一条短视频。虽然拍摄、剪辑简单粗暴,没想到浏览量直奔三十万,粉丝一下子从几十涨到了几千。翻看评论,窦新宇才知道自己无意中引发了网友的争论。有人说味不错、价不贵,有人问地址,还有人说这不是一家老店,才开了三四年。

原本只是图一乐,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网友在吃这件事儿上较真。作为一个热爱家乡美食的天津人,窦新宇开始有意识地跟网友们分享一些正宗的天津风味。

豆皮卷圈,对窦新宇来说都是再普通不过的家乡味道。但是通过拍摄短视频,和摊主们聊得多了,就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简单的小吃,背后也是满满的匠心。比如豆皮必须当天一两点钟早起制作,头一天做的话一卷就会碎掉。

这让窦新宇认识到,手艺,就如同天津老味儿的密码。从那以后,他总会找机会跟师傅们讨教美食背后的秘密,做足功课,然后为视频配上津味儿十足的解说,让网友们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舌尖上的天津。

“自制的豆馅儿,均匀地放至糕干面上,再来个红果的、菠萝的……来块儿热乎的尝尝,口感软糯 豆馅儿香甜”。这样的视频,为天津内外的网友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津味儿文化的窗口。留言区里吵架的少了,“点菜”的多了,有的网友来天津旅游之前会请他推荐必点菜谱,本市的网友也会跟着他的视频打卡解馋。这些共鸣,让窦新宇感到自己付出的时间和努力都是值得的,也逐渐把拍摄天津美食当成了自己的另一份事业。

想往专业化的方向去发展,怎样才能让自己更专业、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也是经历了一番摸索。在短视频平台的帮助下,窦新宇加入了一个美食博主群。学着大号的样子,窦新宇和新入行的朋友们一起尝试用相机拍摄。

这次尝试并不成功,却让他明确了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以一个普通天津人的视角,去展现生活中最有烟火气的天津味道。“我可能更希望以我的视角,而不是以摄像师的视角,去讲述天津人的味道。”

窦新宇为自己换了一个特别有食欲的网名——“温暖的窦包”。“温暖”寓意传递带热乎气儿、有热度的内容,“窦包”更加耳熟能详,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从此,“大家好我是窦包”就成了窦新宇的标准开场。

“豆包带大家100元吃遍滨江道周边美食”、“豆包带大家100元吃遍五大道夜市”……满大街小吃配上幽默的解说,就算本市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窦新宇在滨江道创造的纪录,是拍一根儿冰棍,获得119万个赞、6000多万阅读量。

除了贴地气,手机拍美食也有自己的诀窍。比如夹一筷子菜左右晃晃,动态的观感就会让人更有食欲。但经常和窦新宇组团拍摄的美食博主李鸣,最服他的不是镜头运用,而是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创意。

“请慢用,是蒸时苏还是蒸时蔬?是蒸时蔬还是蒸时苏?嗯?”

服务员上了一个蒸时蔬,但普通话说不清楚,分分钟就被窦新宇带入了幽默模式。十几秒的视频剪出来,纯朴可爱的服务员瞬间得到了网友们的好评。

这些流量,带火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店面,经营者也可以从他们的视频中获得有用的反馈。光荣道一家饭店的老板卢山,就从评论区的留言里,找到了商机。

“有的网友提出来增加点热菜,借着这个人气加了热菜以后,效果非常不错”,卢山告诉记者。

不到一年半的时间,窦新宇已经发布了近400个视频,粉丝97万多。让他充满信心的是,一些政府部门也开始邀请他们参与到夜间经济和重点商圈的推广工作中。

“特别有成就感,我要通过拍视频让更多的人知道,咱们天津有这么好的风貌,这么好的美食。”窦新宇说。

网络关注度,是城市综合实力的比拼,这里面有宏观的政策布局,也少不了普通人的参与。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拿起相机或者手机,关注天津、感知天津、宣传天津,助推我们的城市“网红”“长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