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智能回收、地埋桶、督导自治,天津介个社区垃圾分类有“高招”

津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卫生间废纸属于其他垃圾,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电池、过期药品、废旧灯管、杀虫剂都属于有害垃圾……”《天津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从2020年12月1日起施行,天津的各个社区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在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街的国际公寓第一社区中,志愿者们将宣传活动推进得有声有色,垃圾分类扎扎实实“落了地”。(文/王敬怡 图/姜晓龙)

走进国际公寓第一社区,不少居民围在智能垃圾分类回收设备前,家住诚基中心的居民韦淑全每天早上晨练时,会把自家垃圾带出来,并准确地投放进小区门口的垃圾分类房内。

扫码,开箱,将垃圾正确投放,称重,换取积分……这一套流程韦淑全做得得心应手,“这种形式很好,有益于推广垃圾分类和维护小区环境,还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我为社区和物业点赞!”韦淑全说,现在垃圾分类都养成习惯了,在厨房有专门的垃圾桶,放厨余垃圾,客厅另外放一个垃圾桶,垃圾在家就分类。

智能垃圾箱积累的积分能兑换牙膏、肥皂、酒精、消毒液等生活用品,激发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热情。韦淑全表示,家人们并非冲着积分才坚持这个事,保护环境才是关键。

居民的自觉,离不开社区党委的带领以及督导员们不懈地宣传。在国际公寓第一社区中,共有由社区网格员、社工、志愿者组成的垃圾分类督导员60余名。

“不少街坊邻居是老熟人,我们在社区的垃圾桶边经常吆喝、指导,遇上分得不好的居民,劝一下,大家都很配合。”作为垃圾分类督导员,同时也是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队队长的孙向荣手拿剪刀、夹子一边检查居民分类情况一边说,现在居民们越分越好了,只偶尔遇上极少数居民还不习惯分类。

国际公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陈思延介绍说,社区常住1504户,但流动性大,外籍人员多,这就造成了每天生产的垃圾量十分庞大。此前,社区充分动员物业、社会公益组织和居民志愿者,挨家挨户上门宣传。

“我们充分激发了居民的自治性,很多志愿者都是诚基中心最早的一批居民,他们见证了这里环境的大变样,环境改善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心气儿也足了。”陈思延说道,因为前期宣传较到位,目前居民的配合度都比较高。

在诚基中心大厦前,地埋桶代替垃圾桶,陈思延说道:“一是增加了垃圾收容量,二是地埋桶埋藏于地下,避免了垃圾的露天堆积,垃圾桶隐蔽且外观优美,居民在投放垃圾时只需踩下脚踏便可轻松打开桶盖,同时地埋桶容量大,有效提升了清运效率,节约了土地资源。”

“我们现在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邻居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曹冬玉说,“我们每天买菜都带着帆布袋和菜篮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省下14个塑料袋。”

“我们现在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邻居也一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曹冬玉说,“我们每天买菜都带着帆布袋和菜篮子,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省下14个塑料袋。”

作为和谐楼层的骨干力量,志愿者孙桂娥说道,“以前大家都是关起门过日子,现在能够一起走出家门,向邻居系统宣讲一些知识,比如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怎样辨别四类垃圾、以及如何正确分类投放等相关知识。”

垃圾分类是一项持久艰巨的重任务,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需要每个人的支持与配合。在推进垃圾分类时,国际公寓第一社区不仅“围着垃圾转”,更“围着人心转”,“垃圾分类”俨然成了生活中的“热词”和“时尚”。“今后社区党组织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让志愿者行动起来,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使垃圾分类变得有温度、有热度、有效度。”国际公寓第一社区党委书记陈思延介绍说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