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这所平民学校曾是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教点

津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走进西青区王兰庄花园,不远处有一座假山,这里原是王兰庄村的老“村台子”,听村里老人们讲述,“村台子”即当时沿着赤龙湾,建立的居民聚集地,为防水灾隐患,日积月累垫起的一块高地,久而久之被人们称为“村台子”。现在,这里成了人们日常活动休憩的广场。

建立平民学校

据王兰庄村党组织副书记李德利介绍,离着现在的假山不远处,村落当时沿着赤龙湾聚集,曾住着王兰庄村一百多户人家,1936年,天津进步学生曾经在此建立过一所平民学校。

1936年,“五·二八”大游行后,天津市委明确提出:要巩固学校中抗日斗争的阵地,利用暑假走向社会,在广大群众中开展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继续沿着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前进。为了进一步扩大爱国阵线,天津市委分别选择西青区的王兰庄、姜井、小园等村作为义务教育的阵地。也就在当时,王兰庄作为义教点之一,市内各大学校的学生募捐筹集300大洋,盖起了4间瓦舍的平民学校。

“当时这所平民学校不仅使王兰庄村民有了自己的学校,重要的是为党的地下工作提供了活动基地,成为市学联、南开大学、北洋大学等党支部的活动场所。”李德利介绍说。

随着规划建设,现在的王兰庄已在赤龙湾对面修建了整齐有秩的楼房,取代了原有的旧矮平房。当时,王兰庄生活条件有限,但怀揣信仰的学生们克服困难,没有人退缩,主动在此与村民生活,带动村民上课,宣扬爱国道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在暑期义教工作中,学生们还办起了妇女识字班和平民夜校,在短短的暑期内,义教工作取得丰硕的果实,王兰庄的村民很快就明白了爱国道理,觉悟提升了,纷纷走上爱国道路。

成立党支部

1936年9月,王兰庄建立了党支部,路平是党通过天津学联以义教促进会的名义,派到王兰庄开展农民运动和建立党支部工作的党员,是王兰庄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位书记。此时的王兰庄党支部受市委领导,直接与时任市委组织部部长李启华联系,慕湘还介绍村民刘贞奎加入共产党,慕湘是在1935年胶东“一一·四”暴动失败后,被迫出走天津,在津期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组织参与了王兰庄义教活动。到1936年年底,王兰庄首批有10名农民加入共产党。

现年85岁的刘树明记得家里老人讲过这样的情形:叔伯大爷刘贞奎作为10名农民党员之一,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当时怕被反动派与日本人抓捕,常年不着家,家里的大门被日寇刺刀捅出密密麻麻的窟窿。与他一起“闹革命”的还有同一批加入共产党的王兰庄村民何文彬、李恩斋。

“刘贞奎后来接任了路平的工作,成了王兰庄党支部第二任支部书记。”李德利说,“限于当时条件所限,路平本人没有留下照片,多年寻找,也一无所获。”据推测,路平或许是他的化名,并不是真实名字,但路平却是当时千万个爱国革命人士之一,不计个人得失,投身革命事业。

建立纪念碑

1937年春,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王兰庄党支部遵照上级的指示,积极开展工作。他们到附近村庄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启发农民群众的爱国心,提高了村民的爱国主义觉悟。

1985年5月,“一二·九”运动五十周年之际,曾在王兰庄参与义教工作的贺龙元帅夫人薛明再次到访王兰庄,表达了希望能纪念“一二·九”运动的想法。同年12月9日,在王兰庄村义务教学点的旧址上,竖立起了“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教点旧址”纪念碑。

作为天津市最早的四个农村党支部之一,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王兰庄党支部。现在,这里是王兰庄天津学生抗日救亡义务教育点纪念地,它的红色光辉永远照耀我们前行。(津云新闻记者苑美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