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家庭暴力 “零容忍”才能保护自己

每日新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庭暴力日。随着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暴力受害者不再沉默。

遭受家暴后,除了向公安机关、妇联、社区、村委会求助,受害人还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面对家暴,唯有秉持“零容忍”的态度、将之作为家庭生活中不可触碰的红线,才能切实保护好自己。

反家暴,需要社会联动,也需要受害人勇敢说不。每个人都应时刻铭记——敢发声,才没有家暴。

反家暴也要反精神暴力

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2016年3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中明确了,侵害行为既包括身体,也包括精神。

“以爱之名”的情感操控也是暴力

亲密关系之间的精神暴力行为往往隐蔽性强,有的甚至是“以爱之名”,施暴者以“爱的名义”对受害者进行情感操控。

受害者往往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反复受到施暴者的语言打击,认为自己是错的;

2。因为对方若即若离的态度,产生情感依赖;

3。最终丧失自尊自信,完全被施暴者控制。随着控制的深入,受害者在痛苦的同时却无力逃离,从而酿成悲剧。

反家暴《指引》发布 指导受害人收集和固定证据

记者25日从全国妇联获悉,全国妇联权益部日前发布《家庭暴力受害人证据收集指引》,对“证明发生过家庭暴力事实的证据”及“证明面临家庭暴力现实危险的证据”等作了详细说明,用于帮助受害人树立证据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指引提醒受害人,如果加害人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聊天记录、电子邮件等威胁、恐吓的,受害人可以录音、截屏等方式备份保存此类证据,具备条件的,可以通过公证处提取电子证据。

全世界家暴受害者

女性占80%

值得注意的是,家暴不止出现在夫妻之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介绍,家庭暴力还可能发生于有血缘、婚姻、收养关系以及生活在一起的各种家庭成员之间。施暴者无论是丈夫、妻子、子女还是兄弟姐妹,都属于家庭暴力。全世界家暴受害者中,80%是女性,20%是男性。

3点识别有家暴倾向的人

控制欲特别强。经常说“你必须这样,我要求你这样,你不得不这样”等类似的话。

猜忌心理特别强。例如总监督你的电话,总猜忌你有外遇等。

情绪容易失控。经常无缘无故发脾气、摔门而走等。

本版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

如果不幸遭遇精神暴力怎么办?

请牢记这份小贴士

1。遭受辱骂、胁迫时,可取录音、录像等方式固定证据;

2。及时向妇联、公安、居委会寻求帮助,请求上述单位做笔录;

3。遭受精神暴力并发现精神、心理出现问题时,及时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

4。及时将遭遇告知亲戚、朋友,寻求帮助,他们后续也可以作为证人作证。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