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天津 资讯

我们的新时代 天津这十年|“起飞”的航空梦

津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是天津航空产业的发展轨迹,也是几代航空人拼搏奋斗的结果。 《我们的新时代、天津这十年》今天来认识一群追逐航空梦的科研工作者。

中国民航大学,前身是中国民用航空学院,2000年前后,学校扩展学科,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那时候,周德新和爱人在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任教,在仪表自动化和航空油料领域,有20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丰富的研究成果,2001年,夫妻俩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民航大学任教。

周德新常说,自己赶上了天津航空产业的起步期。2005年,天津滨海国际机场T1航站楼开工建设,2006年,空客A320飞机总装线项目落户滨海新区,西飞机翼等诸多航空领域的零部件生产商相继落户,航空人才加速聚集。那些年,虽然有了生产制造、物流和航空服务等基础,但对于飞机部件的维修,并不成熟。一个偶然的机会,周德新到一家航空公司调研,当时这家公司拓展新业务,希望能够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尽快掌握自主维修飞机部件的能力。

周德新决定,试一试,这一试就是整整五年。自己维修,就必须突破卡脖子技术,弄清楚整架飞机航空电子系统的基础数据。周德新带着她的学生,走遍了北京、深圳、吉林的各大飞机维修企业。

2008年,周德新终于攻下了这个难题,但是她发现,这个项目仅仅是满足这一家公司、一款机型的需要,想要推广,很难。此后十年,天津航空领域发展从小到大,陆续引进了60多个航空制造项目,形成了飞机总装、研发、维修、零部件制造全产业链条,多所国家级院所陆续在津建设研发试验基地。周德新的团队,也逐渐扩充到了将近20人,她带领着这群年轻人,搭建了航空电子系统基础研究平台,并取得了30多项专利。随着中国民航大学成功申报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示范中心,这支科研团队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创新性的加入了虚拟仿真技术,成果获得了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团队中,“85”后山东小伙张文林,主要研究导航制导与控制领域,不但技术好,还有一股子闯劲儿。

这五年,天津陆续推动举措,鼓励院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支持其成果和产业落地天津。张文林他们研发出来的国产飞机导航系统仿真模拟机,顺利完成成果转化,用于飞行员、机务人员的培训教学。这时,张文林提出,要尝试将进一步扩大市场。

但张文林心里并不踏实,那时候,在学校是老师,在校外又要积累客户、开拓市场,“双轨”操作让他总觉得有点尴尬。直到2021年初。《天津市大学科技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在职创办企业。7月,作为第一批天津市大学科技园,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成立,所有成果转化收益的85%归科研人员;科研成果作价入股企业后,全部收入95%归个人。

张文林跟师兄弟们一商量,大家选择了6个具有成果转化能力的项目,作价入股,引入其它资本,成立了公司,德新航空。

现在,张文林又多了一重身份,德新航空总经理。公司成立了半年多,研发出四大类产品近20款飞机模拟器,合作单位达到30多家。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